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血管诊疗

脑血管诊疗范文精选

脑血管诊疗

脑血管诊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桡动脉入路;脑血管;介入

DSA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能全面而动态地评估头颈部血管。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approach,TFA)是脑血管介入诊疗的常规途径,其穿刺成功率高且易于进行,但穿刺相关并发症较易发生[1-2]。而近来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approach,TR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文献报道,TRA具有较低的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短,患者的满意度也更高,且在Ⅲ型弓或牛角弓的患者中超选成功率更高[3-7]。本研究总结了本中心自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采用TRA行脑血管诊治的经验,分析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效果、技巧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旨在探讨TRA行脑血管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连续收治的采用TRA行脑血管诊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24~82岁,平均(56±7)岁;合并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17例。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或其家属对诊疗方案知情同意,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术前改良Allen试验阳性[8];(2)超声评估患者桡动脉直径。排除标准:(1)末梢动脉存在狭窄性或阻塞性病变、雷诺现象、手部外伤史或手术史;(2)已知的手臂解剖变异;(3)桡动脉作为旁路移植或透析用血管的患者。

1.3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前臂远端紧靠髋关节保持轻微的旋后位置(约45°),借助延长板使前臂远端稳定,将手垫高至与大腿上表面平齐。局部麻醉行TRA脑血管造影的患者采用两步法穿刺桡动脉:第一步,穿刺前皮下少量注射麻醉药,用桡动脉穿刺针通过Seldinger技术穿刺入桡动脉;第二步,穿刺成功后在鞘管置入前再补充一定剂量麻醉药物,做一个小的皮肤切口后置入6F桡动脉鞘(Cordis,美国)。全身麻醉行TRA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可直接穿刺入桡动脉,做一个小的皮肤切口后置入6F桡动脉鞘。通常情况下要求前送导丝至少应超过尺骨鹰嘴水平后再沿送鞘管。完成置鞘后经鞘管在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5mg+硝酸甘油100μg预防桡动脉痉挛,以及2000U肝素预防桡动脉血栓形成。通过长单弯同轴导航导引导管(6FEnvoy,强生公司,美国)或5FSimmons导管(Cordis,美国)联合长导丝交换技术超选至目标血管完成手术。术后拔除桡动脉鞘,局部加压包扎6~8h。出院前所有患者皆进行桡动脉通畅性评估,即在手指血氧饱和度测试仪监测下同时压迫桡动脉与尺动脉直至血氧饱和度信号消失,而后在尺动脉继续受压的情况下松开桡动脉,若血氧饱和度信号恢复则说明桡动脉通畅(阳性)[9]。

1.4资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及临床资料如穿刺时间、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卒中并发症、穿刺相关并发症(桡动脉闭塞、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皮下淤血、穿刺点血肿、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假性动脉瘤),出院前评估桡动脉的通畅性。高血压病: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0]。糖尿病:有既往病史,或入院时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诊断标准[11]。桡动脉闭塞:桡动脉穿刺术后通畅性评估为阴性,且经超声诊断桡动脉无血流信号[12]。神经反射性低血压:血管受挤压的情况下诱发迷走神经反应而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13]。桡动脉穿刺术后血肿分级:Ⅰ级,≤5cm(局部浅表血肿);Ⅱ级,>5~10cm(血肿中度浸润肌肉);Ⅲ级,>10cm(血肿浸润肘关节以下的肌肉);Ⅳ级,血肿浸润至肘部以上肌肉;Ⅴ级,为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即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前臂急性缺血症状,室内压≥30mmHg[12]。有效性评价为评估全脑血管造影完成情况、动脉瘤栓塞程度及脑动静脉畸形栓塞程度。采用Raymond-Roy(R-R)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不显影,Ⅱ级为瘤颈显影,Ⅲ级为瘤体显影[14]。脑动静脉畸形栓塞程度:完全闭塞;次全栓塞,畸形团大部分闭塞,仅少许显影;部分栓塞,畸形团血流明显减少,但畸形团仍显影[15]。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采用Kolmogorov-Smirnov方法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2结果

48例患者均TRA完成手术,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25例(52.1%)在局部浸润麻醉下TRA完成全脑血管造影;19例(39.6%)于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其中R-R分级Ⅰ级14例,Ⅱ级5例;4例(8.3%)于全身麻醉下行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其中完全栓塞1例(2.1%),次全栓塞2例(4.1%),部分栓塞1例(2.1%)。48例患者经桡动脉穿刺置鞘时间为3~9min,平均(5.8±2.8)min;25例局部麻醉造影诊断的患者术中X线摄影时间为5~12min,平均(7.5±2.6)min;23例全身麻醉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X线摄影时间为16~52min,平均(32.8±5.6)min。25例局部麻醉造影诊断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为1~4h,平均(1.9±0.5)h。出院前48例患者皆进行桡动脉通畅性评估,所有患者桡动脉血流通畅。无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卒中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穿刺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术后出现穿刺点血肿,定位患者疼痛点压迫后好转;1例出现皮下淤血,淤血自行好转消散。

3讨论

脑血管诊疗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嘉宾、**教授、**主任、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上午好!

今天,我受**市卫生局**局长、**副局长委托,来到风景秀丽的易水河畔,参加**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此,我代表**市卫生局、**市中医药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雄史诗,壮美传奇,历代名医辈出,流派纷呈,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易州人张元素创立的“温补派”,在祖国医学史上享有盛誉。我们在此召开**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览古照今,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传承文明,激人奋进。

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疾病普的变化,脑血管的发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引进神经学科、公务员之家原创作品现代化诊疗设施及技术,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针灸科有机结合,提高脑血病的诊疗水平,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挽救生命,改善预后,促进康复。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是我国医学独具的特色和优势。

**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搭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病专业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推广中西医结合脑病治疗康复经验,学习和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神经学科诊疗动态,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使神经学科病人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深信,**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血管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必将团结广大医务工作者,同心同德,求真务实,顽强拼搏,为发展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促进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脑血管诊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诊疗护理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1]。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

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06月~2009年08月间,共收治高血压梗死患者68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龄62岁。经过治疗和有效的治疗护理均好转出院。

2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

正确的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焦虑、紧张、膀胱内充满尿液、室温过热或过冷、疼痛、昼夜变化都影响血压的变化。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将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应用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通过影响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认知模式和情绪,增加患者对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2.诊疗护理

2.1急症高血压的护理急症高血压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及恶性高血压,病情凶险、变化极快,如不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常导致脑出血、脑梗塞、心衰、肺水肿甚至心肌梗塞等并发症。此类患者常需快速降压,如用硝普钠降压治疗,但此药若降压过快也会引起心血管并发症,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例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燥动不安、抽搐、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即予吸氧、镇静等。加强治疗时护理:①用药期间注意药物浓度、滴注速度、持续血压监测,根据降压疗效调整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物的用药剂量。②观察尿量、尿液颜色、血压、意识状态、心率及心律的改变,做好记录,尽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早期对症治疗。③注意硝普钠代谢物的蓄积中毒,静滴6h应更换,并避光,必要时监测硫氰酸盐浓度。本组患者挽救过程中,未发现药物中毒及其它并发症发生[2]。

2.2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是一代谢疾病,多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护理有指导意义巧。因此治疗上应该检测血尿酸、血胰岛素、血糖、血脂,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选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制剂,如ACEI,有高血糖者宜用二甲双胍,以上药物都有较好的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护理上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发现无症状的低血糖,指导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低过快。强调饮食指导,每日碳水化合物以半斤为宜,减轻体重,适量运动。

2.3降压药物合理给药的护理,正常人血压24h呈动态变化,清晨即刻升高,6~10点为第一高峰,之后渐下降,至下午17~20点出现第二高峰,午夜降至最低。部分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呈非杓形改变,因此降压药的选用应以长效、能24h稳定降压为宜。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短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降压幅度变化大,容易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应尽量避免。护理上根据血压变化特点及药物降压的T/P比值(谷-峰比)或患者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说服患者充分合作,定时定量长期服药,更必须按医生定期检查并调整药物的药量。动态血压的应用,家庭电子血压计的广泛应用对于指导服药及给药时问十分重要,应指导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方法,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及调整药物的药量。一般以清晨给药为宜,若清晨血压很高,下午及傍晚不高,则提倡晚上服长效药或者在原服长效制剂的基础上于清晨加服一次短效制剂。部分患者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有益的二、三级心脑血管病预防作用[3]。

总之,高血压是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应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脑血管诊疗范文第4篇

违规原因进一步分析违规组超量配药原因,主要为参保人及非参保人两方面因素,前者包括多种疾病导致规定复诊时间不清而造成提前开药,也包括参保人需外出而提前开药,还包括医疗保险卡外借等;后者包括医师未按规定时间开药等,分析结果表明违规原因以参保人因素为主(P=0.021)。

违规药物两组违规药物均以心脑血管病类药物为主,对超量例数>5例的药物进行汇总分析,其中西药5种:波立维,拜糖平,立普妥,氨氯地平,保列治;中成药3种: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保心丸。分析后发现8种药物违规率存在显著差异(P=0.026),波立维(国产制剂商品名泰嘉)超量导致违规情况最为严重,违规率达60%,拜糖平和通心络违规率均超过30%。

近年来,上海市户籍居民医疗保险待遇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基金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依然存在。已出台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剂量和规格,体现了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的思路[2],但当前超量配药的问题仍较突出。本研究希望通过回顾一定时期内门诊“两个异常”面审人员的违规情况,对导致违规的原因和药物进行初步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违规的原因以参保人因素为主。首先,部分参保人因疾病和用药种类较多,存在提前配药的情况,此类问题比较棘手,既需要参保人充分了解自身病情按时配药,又需要亲友及相关机构对行动不便或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加强关注,最大限度地防止此类问题出现。其次,部分参保人因需长期外出提前配药,至外地者,可以通过转移就医关系加以解决,至国外者,因界定难度较大,目前尚无适当解决方案,这是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第三,相当一部分参保人对出借医疗保险卡的违法性质认识不清,导致此类问题仍较普遍,这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另外,少数医师因对医疗保险政策缺乏基本了解,在参保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超量开药,今后,在医药分离不断推进的基础上,相关机构可考虑改良医疗机构门诊诊疗操作系统,各级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强宣教、考核和处罚力度,杜绝此类问题出现[3-4]。

脑血管诊疗范文第5篇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相关栏目更多

脑血管诊疗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脑血管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脑血管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际脑血管病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友情链接